写意雕塑与中国文化——全国雕塑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2021-06-12

来源:中国美术馆 时间:2021.06.07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雕塑是人类共有的艺术形式,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千百年来,无论是传统的佛教雕塑、陵墓雕刻还是近现代以来的城市雕塑,都是雕塑创作者历经生活的洗礼,高度凝练的主观意象和视觉外化的形象符号。这种符号是雕塑家与大自然和生活百态碰撞的火花,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生态和哲学思考,是中国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文化段落和视觉承载。


研讨会现场


为了加强雕塑艺术与中国文化理论研究的“培根铸魂”,推进新时代全国雕塑艺术理论的探索和发展,2021年6月4日,由中国美术馆与《文艺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写意雕塑与中国文化——全国雕塑艺术理论学术研讨”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探讨新时代的雕塑理论家们在中国文化与雕塑艺术研究领域中探索出来的新视野、新方法、新理论与新成果,展开对写意雕塑艺术的进一步研究,向经典作品致敬,彰显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韩子勇,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担任学术顾问并分别致辞,《文艺研究》主编金宁担任学术主持。


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美术馆馆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致辞


吴为山在致辞中开宗明义:举办学术研讨会旨在通过对写意雕塑与中国文化的研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为当代艺术的创作提供借鉴之源,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和创造。倡导中华美学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在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以丰富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在中国雕塑史上产生了不少具有写意雕塑特点的作品,一些现当代雕塑家的作品也成为写意雕塑发展中的探索性成果。写意雕塑理论的建构与创作发展,具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意义,彰显了中国精神。写意雕塑的理论基石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原型、原始意象;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理性主义精神、人本主义思想和使命意识。而写意雕塑的学习、借鉴对象非常宽博,它广泛吸收了中国和西方两个艺术体系的观念和语言精华,融会贯通而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审美和创作体系。他强调要理解写意雕塑的本质和“意象”特点,而理解写意雕塑的重点,在于创作的“迅捷”问题。写意雕塑的“意象”特点是:“意”与理想贴近,“象”与现实联系,因各自对应着不同方向而留给了创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一方面,它与“不似之似”的传统形神观造型观相通,另一方面又融入了时代精神与现实需求,从而实现了雕塑传统的当代转化。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